一腔赤诚,可抵岁月漫长 ——记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西南铜业精炼厂筑炉组

来源: 中国铝业报时间: 2024-06-12作者: 王小钰 张巧 何佳倩

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光芒最耀眼,一种是阳光,另一种是我们努力的模样。在西南铜业就闪耀着后一种耀眼的光芒,他们面庞黝黑、身材健硕,朴实中带着坚毅,奋斗中昭示着活力,他们与砖、泥结缘,与砖、泥为伴,让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砖在泥浆的簇拥下,整齐有序地排队坚守初心,搭建起西南铜业产品稳定输出的隐形保障,他们就是荣获2024年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的西南铜业精炼厂筑炉组。

一生荣耀,从军装到工装

在西南铜业,筑炉组素有“筑炉铁军”之称,8名组员全部是党员,且有7人是退伍军人。他们曾经当过兵、站过岗、扛过枪,保卫过边疆,如今为西南铜业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,为了企业冶金炉窑的安全平稳运行保驾护航。

“他们个个都有‘强迫症’。”在筑炉团队里,唯一不是退伍军人的王龙说。砌炉的砖,每一块都要码放整齐;走路时,总会不自觉两人成列、三人成行;喝过的水杯、坐完的椅子、脱下的鞋、用完的工具,都会下意识把它们摆放整齐,细节之处尽显军人本色。

生产工艺特殊、原料结构复杂,西南铜业冶金炉窑每年检维修作业较频繁,且作业过程风险较高、安全管控难度较大,在高温环境里,需将40斤重的耐火砖在狭小空间内连续搬运,若是150多斤的异型砖就得两三个人合力,才能从狭小的入口抬进炉窑。打仗讲究“一鼓作气”,筑炉工作也一样,通宵筑炉更是家常便饭,筑炉组苦而不言,累而不语,就算手掌起泡、膝盖肿胀,也不曾放弃,他们把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的战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“苦和累都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完成任务”。正是这样一支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团队,平均每年徒手搬运耐材1700余吨,保证了每年转炉和阳极炉4次中修、10余次小修任务的圆满完成。

一声“到”,一生“到”。筑炉组把服从指挥的军人作风融入工作中,多次支援内部单位电炉衬砖更换、分银炉拆除、艾萨炉砌筑工作,先后赴赤峰云铜、滇中有色、易门铜业、凉山矿业等兄弟企业及赞比亚、刚果(金)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单位开展技术支援,指导处理炉窑难题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革命军人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军人本色。

一战成名,练就绝技“一面七刀灰”

在普通人眼里,砌炉与砌墙没什么两样。其实不然,筑炉工打造经得住熊熊烈火的炉窑,需要铁匠的力气、绣花的功夫、勇士的担当。

王龙是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筑炉工,2019年,他来到筑炉组,与“筑炉大王”赵有林嫡传弟子杨文杰师徒结对,王龙心里窃喜,以为可以得到“武林绝学”。

然而,作为作业经理的杨文杰并没有让他学砌炉砖,而是让他先排砖。刚开始的那段时间,他不仅要懂材料、懂结构、懂力学,还要会识图、会计算,白天他钻炉膛、看图纸、出方案,晚上他则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,学习理论知识,给自己加压“充电”。正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,他从不懂到懂,从不熟悉到熟练,一年就摸清了筑炉要领,在选型、排砖、找平等各项点滴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。这是所有筑炉工的必经之路,也是筑炉岗位的基本功。

如何让炉窑结构更稳固,是班组曾经面对的又一道难题。“砌筑炉窑与普通砌墙完全不同,圆形、方形,卧式、竖式、回转式、固定式……冶金炉窑形状各异、五花八门,工艺技术指标自然也有差异,必须毫厘必究。”杨文杰说。为达到“炉子重点部位的垂直度、平整度要控制在1.5毫米以内”的标准,杨文杰带头钻研,练“手感”,并经过上百次冶金炉窑炉修历练,练就了集找平、起底、俄罗斯方块错缝砌筑浑然一体的“一面七刀灰”技法,使整个砌筑精度更高、误差更小,经高温烘炉膨胀后,砖与砖之间的契合度更紧密。

“认真负责的态度,主动学习、坚持苦练的精神,绝不投机取巧。”问及练就绝技的秘诀,杨文杰沉吟片刻后说,“砌筑和做人一样,要表里如一。”

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筑炉团队从不吝于将自己的知识、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,将“一面七刀灰”技法传授给易门铜业、滇中有色等兄弟单位,为其培养了多名高级技师和技师。

一念执着,筑就一流炉寿

冶金炉窑寿命是行业内公认的重要指标,炉寿短、炉窑检修时间长、炉窑作业率低,怎么办?

遇到问题了,钻进去,拿出办法来。冶金炉窑关键位置易损是制约炉寿的瓶颈,筑炉组找到病灶,对症下药,自主开展技术革新。一连好几日,筑炉组所有人员都“生活”在炉膛里,用手掌丈量每一块炉砖,用眼睛捕捉着每一个细节,反复比选耐材,反复验证浇筑,不断优化砌筑技术,最终摸索总结出挂渣护炉操作和标准化温控操作,转炉大修炉寿提高至2020炉次,回转式阳极炉大修炉寿提高至1511炉次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直接创造效益500余万元。

以上方法是筑炉组用汗水和辛苦和泥巴、用炉砖和智慧筑造的荣耀——中铝集团“金点子”合理化建议“杨氏砌筑、护炉操作法”。

2020年,精炼厂成立了“杨文杰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并被授牌为云南铜业“职工技师工作站”。

“决不能等、靠、要,更不能让重重难关捆住我们的手脚。”以此平台为依托,筑炉组会同精炼厂相关技术团队,先后实施自主制作卤水烧制小工具、切砖机等改善措施10余项,组织开展并完成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项目20余项,申报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、实用新型专利3项,科技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两项,分别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,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。

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,一个个坚实的脚印,一滴滴滚烫的汗水,诠释着筑炉团队“一腔赤诚,可抵岁月漫长”的激情。就是这样一个团队,用智慧和汗水为筑造一流炉窑不懈奋斗,用芳华谱写了挺膺奋楫、功成有我的奋斗诗篇。


附件: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 中国香港六开现场直播 京ICP备16034488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

地址: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

苹果版下载

安卓版下载